中海油董事會說英語
http://www.linlins.com/news/2005/2005-07-16-00-07-03.shtml中海油收購優尼科內情
美國海歸派、獲南加州大學碩士學位的中海油CEO傅成玉曾在西方石油公司工作多年,部署了嚴密周詳的收購方案,並針對美國政治的特點聘請美國顧問團,包括律師和公關全都來自小布殊的家鄉德州,讓副總統切尼前助手、民主共和兩党議員加入遊說團。此外,在華盛頓和北京設立了「作戰室」(War Room),集中收集各方反應,及時提出應對方案。傅成玉志在必得。
四十多年前,當中共領袖毛澤東說「東風壓倒西風」時,西方國家並不把它當一回事,一些歐美國家政治人物甚至連聽都沒有聽過毛有這樣的說法。但是四十多年後的今天,一家中國的石油公司,以一百八十五億美元的開價,要並購美國一家排名第九的石油公司時,卻在歐美國家政經界,甚至全世界引起震撼。
這是典型的實力政治,更被認?是這些年來中國公司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的一個程碑式事件,中國商人將從此更加積極介入國際經濟的遊戲規則,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商言商,在國際經濟舞臺展現自己的「肌肉」。
在中國國家石油公司中排名第三的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控股的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簡稱「中海油有限公司」),在六月二十三日清早正式宣佈,向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UNOCAL)發出要約,以每股六十七美元、總價一百八十五億美元的全現金方式並購優尼科,比早些時候美國另一家石油公司雪佛龍(CHEVRON)開出的一百六十七億收購價,整整高出十八億美元。
這是繼中國大陸聯想集團不久前收購美國IBM公司筆記本電腦部門、中國家電巨頭海爾日前並購美國家電公司MAYTAG之後,中國大陸公司的另一項並購行動,而且是最大的一次。有關消息瞬間震動了華爾街,更震動了華盛頓。美國四十多位國會議員立即聯名去信白宮,要求總統布殊預過問,以事涉美國國家安全的名義,由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予以審查。
這一切發展,其實都在此次並購案操作者、中海油總公司總經理傅成玉的意料之中。這位元美國南加州大學石油工程碩士在採取並購行動之前,已經進行了周密的部署,他要按照美國的遊戲規則玩這個遊戲。他更在接受亞洲周刊的獨家專訪時,透露了中海油的壯大過程、全球化發展規劃、他個人對能源問題以及中國能源政策的看法等。
濃眉四方臉的傅成玉有著運動員一樣的體魄,給人以爽朗直接的感覺,說起話來底氣十足。傅成玉認?,此項並購「是一項正常的商業行?」,如果成功,將使中海油實現長期以來天然氣業務領域的發展目標,從而取得在亞洲能源市場的領先地位,因?優尼科公司擁有的油氣資源中,約有七成是在亞洲的印尼、泰國以及里海地區。
以美國遊戲規則與美國人周旋
據透露,?了這次並購,中海油實際上從去年底就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從投資銀行的選擇到院外遊說公司和律師行的確定,都精心作了研究。傅成玉曾擔任菲力普斯(亞洲)公司的副總裁兼位於香港以南的西江油田總經理,手下的歐美工作人員通常有七十人左右,所以非常熟悉美國的遊戲規則。他知道,雖然這純粹是一件商業並購案,但由於涉及金額巨大,石油又是敏感的戰略物資,所以美國政治的介入是不可避免的。中海油一位高官透露:「我們傅總這次下了很大決心。」
?此,針對美國政治的特點,中海油此次聘請的美國顧問團,包括律師和公關,全都來自小布殊的家鄉德州。比如有關律師樓Akin Gump Strauss Hauer & Feld來自達拉斯,在華盛頓也有很大的辦公樓,據稱該律師樓與民主共和兩黨都有很深的關係;而來自德州奧斯汀的公關公司「公共戰略公司」(Public Strategies Inc.)則與白宮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其負責人馬克·麥金南(Mark Mckinnon)曾經是小布殊二零零四年競選總統的媒體關係負責人,被指定負責中海油並購案的專案負責人,則曾經是安龍(ENRON)事件的危機處理專家。此外,包括一位前加州民主黨國會?議員、一位前紐約共和黨國會?議員以及副總統切尼一位前助手,都是遊說團的成員。而最有意思的是,在中海油正式發佈並購要約之前兩天,遊說團已經在華盛頓和北京設立了「作戰室」(War Room),集中收集各方反應,觀察事態發展,並及時提出應對方案。
中海油董事會說英語
現年五十四歲的傅成玉告訴亞洲周刊,他是在一九九九年中海油籌備上市時應邀回來重組公司的,「當時菲力普斯主席和總裁先後找我多次,挽留我,給的Offer(待遇)都很好,也答應可以調到美國本土公司,但我還是選擇回來,雖然待遇差很多,又是國企,管的事多了,而且挑戰性大,風險也大」。他回憶起在美國讀書時,總有一種感覺,「不順時只有忍一忍,不說話,反正這不是咱們自己的地方」。回到中海油之後的傅成玉,充分發揮了他的國際經驗,據稱中海油被稱?是中國大型國企中最具西方管理色彩的公司。公司董事會八個董事,四個獨立董事都是外國或境外人士,因此董事會議用英語進行。
對於中國的石油戰略儲備問題,傅成玉也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石油戰略儲備應該具體考慮是戰爭狀態下或是自然人?狀態下造成的局部中斷狀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考慮戰爭的可能性是在什?狀態下發生,是世界性的或只是局部性戰爭,再決定要建立什?樣的供應?福?橇礁鱸攏??鱸攏?蚴前?昶?埂?p>
這位「海歸」石油專家認?,中國不可能像美國那樣,搞六個月的石油戰略儲備,「那都是錢,半年的儲備就要上千億美元」,他坦言,中國的石油儲備現在不必要搞半年,「更多的是考慮自然災害問題」。而且,中國更不必要像美國那樣建造大量的地下儲油設施,「目前中國的國力達不到,而且不必要,所以也不必講」。
他說,中國現在的能源供應不缺,全世界的狀況是供大於求,「十年以後也是這樣」。至於?什?全球的油價在不缺的狀況下還是不斷上漲,傅成玉認?一是「反恐」的原因,中東政治局勢不穩;二是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因素;再就是人們的心理因素和國際資本市場炒作造成的結果。
在這樣的狀況下,加上中國在能源消耗上浪費太大,利用效率太低,因此造成了中國能源嚴重短缺的現象,造成了中國需要到全世界到處找油「喝」的印象。實際上,中國發展能源工業是國家現代化過程中的必要行?,而中海油到外國收購石油天然氣公司,包括這次並購美國優尼科公司,都是正常的商業行?。
傅成玉認?,?解決現在和將來的能源問題,中國應該在制定能源政策時,圍繞如何建立節約型的能源機制,將注意力放在節約和提高能效上,並加大力度開發替代能源。基於多年來對國際能源問題的研究,他主張,中國應該將能源供應渠道多元化,不要僅僅依賴一個地方,比如中東海灣地區,應該超越地域的限制。其次是能源?品的多元化,對石油天然氣的依賴程度不要太高,應該發展新能源和可替代能源,加大技術創新開發研究,逐漸提高新能源和可替代能源的比例。還有就是開發邊際油田,「今天開發不了不要緊,等十年後再開發」。
傅成玉有關中國應該制定節約型能源政策的說法,實際上獲得了中南海高層的肯定。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六月二十七日下午第二十三次學習會上,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就中國當前的能源政策發表了講話,透露了中國將來的能源政策方向。胡錦濤強調能源資源問題是關係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問題」,要求各級機構「必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下更大的氣力抓好節約能源資源的工作」。
中南海高層關注收購
值得注意的是,胡錦濤有關中國能源政策的講話和中央政治局有關能源問題的學習會,恰恰發生在中海油出價一百八十五億美元,欲收購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在國際上引起震蕩的關鍵時刻,說明了這項收購行動,實際上也在中南海高層引起震動和關注。
傅成玉被認?是中國目前具國際視野的能源專家。他認?,石油和天然氣固然是目前最主要的能源,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可替代能源將更多地出現,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比如二十年後,可燃氫、太陽能、核能和風能等替代能源,在人類日常生活中作?主要能源的比重將大大增加。因此中國現在應該有計劃地開發,畫出路線圖,主動迎接挑戰。
?此,他建議當局應該從政策上鼓勵企業,從根本上解決能源浪費問題。傅成玉告訴亞洲周刊,僅中國大陸就有每年兩億噸的煉油能力,而煉出來的油幹什?去了?大部分被汽車消耗掉了。如果汽車能耗能減少百分之四十至五十,可以節約多少石油?
事實上,根據他的計算,中國並不需要消耗那?多的能源,單從節約方面就可以發掘很大的潛力。比如,中國目前的GDP單位能耗,就比發達國家多一至三倍。因此,中國實際上不應該消耗那?多能源,尤其消耗那?多煤,能耗效益那?低,實在讓人震驚,「是對子孫後代不負責」。
所以他建議,中國應該多用清潔能源,比如更多使用天然氣,而進口六千萬噸天然氣,就相當於進口八千萬噸石油,且目前的天然氣市場過剩,不受國際油價波動的影響。天然氣也比石油價格便宜,比如廣東天然氣的價格,就不到石油價格的一半。傅成玉顯然對天然氣情有獨鍾,這或許也是這次中海油收購擁有大量天然氣資源的優尼科的原因之一吧。
傅成玉說,使用天然氣顯然有諸多的好處,但目前進口天然氣比煤貴,習慣用煤者也不願改用天然氣,「但用煤對環境的破壞實在太大,而且目前煤的能耗只有百分之二十多的利用率,百分之七十多白白浪費,所以政府應該在這方面制定相應的鼓勵措施」。
他說,假如這方面措施得當,政策對頭,中國不存在能源安全沒保障的問題,「前提是要有規劃」。否則,其他國家會對中國?生誤解,「日本人說我們與之瓜分資源,歐美國家甚至亞洲其他國家也認?中國崛起、中國經濟發展需要大量資源,尤其是能源、資金也被大量吸引到中國來,所以他們感覺『中國威脅』,造成『過度緊張』」。
傅成玉認?,中國的能源政策是中國「和平崛起」的重要部分,要體現對己有利也要對別人發展有利的方針,「尤其是到外面開發,對人家也要有貢獻」。基於這樣的原則,傅成玉就這次中海油有限公司收購優尼科公開表示,收購之後優尼科在美國生?的油氣全部在美國銷售,一滴也不會運到中國來,優尼科在美國本土的員工也不會被裁員。他甚至表示,如果認?優尼科一些設施,比如輸油管線涉及美國敏感的「安全問題」,也可以賣掉,表現出了中國人的誠意,既考慮公司的利益,也?他人著想。由於曾經在美國工作和生活過,他非常清楚,中國一些能源資源公司在外面的並購活動,已經引起美國國會的注意,所以他反對那種「占著不開發,成本太高沒有用」的收購活動。他要把中海油的收購「體現在市場價值上」。
實際上,傅成玉的這種思路,代表著中國公司未來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的一種方向。它是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活動重要的分水嶺,中國人將從購買外國的債券和股票,開始轉向擁有外國的公司,並參與公司的經營活動,實現真正的國際化,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達到實實在在的雙贏互利。
中國石油策略的澎湃動力
中國石油人均年消費一點七桶,遠低於日韓的二十七桶、美國的四十五桶,但中國人口基數大,帶動的成長可觀。中國大手筆收購油田,儘管價高、難度大、引來中國威脅論,也在所不惜。
從二零零三年起,國際油價就再也沒有低過每桶三十美元;二零零四年起,就再也沒有低過四十美元;而到了現在,則持續在六十美元上下震蕩。在這個高油價時代,各國?了可以持續發展目標之掌握,多元化地開闢油源,已經日益迫切,因而現在也到了一個新的石油戰略時代。
在這樣的時刻,中國的石油上公司「中海油」(CNOOC)出價一八五億美元,與美國第三大石油公司「雪佛龍」(Chevron)競購以加州?基地的美國第九大石油公司「優尼科」(Unocal),不但意義極?不尋常,而且難度極高,甚至還可能讓目前早已排山倒海般的「中國威脅論」更?火上加油。
這起購並案的政治效果,極有可能與八十年代日本買進紐約洛克斐勒中心所造成的衝擊相當。
自從二零零四年四月,北京當局?紓解對人民幣的升值壓力,決定放寬對外投資的專案、金額與核准的時間。於是,中國既是資本進口國,同時也是資本出口國的新階段開始?動。而中國的對外投資,主要以學習管理技術、擴大市場、掌握資源等?目標,在過去一年?,成功的購並案例極多。鼓勵企業對外投資,以購並、入股,或自設分公司的方式,直接參與已開發國家的資本主義體系,這對中國經濟下個階段的發展至關重要。但由聯想集團的購並所惹起的喧嘩、調查與拖延三個月,也的確顯示出它的困難。尤其是目前美國的「中國威脅論」當道,戴著有色眼鏡看問題已成了習慣。
美國聯邦調查局最近完成的「反情報報告」,在字?行間,儼然已把中國籍人士在美所開設的三千家公司視?偷竊扒密的「前線公司」(Front Company),而每年赴美觀光三十萬人次、洽公的一萬五千人次,以及十五萬留學生,也都被普遍懷疑,在這樣的背景下,最近海爾集團出價競標美國家電大廠Maytag、中海油競標優尼科,自然都受到超過它金額的注意。尤其是中海油案乃是中國公司海外購並最大金額的案件,涉及的又是最敏感的油源,當然格外引發噪音了。
中海油總資?一一四億美元,出價一八五億海外購並,若加上必須承擔的優尼科十六億債務,以及付給先期競爭者雪佛龍五億補償金,它若購並成功,將付出至少二零六億美元,因而這起購並案將主要以借貸方式來完成。
其次則是中海油也深知此案困難重重,因而在出價的承諾看,也以不改變營運方針、不從事公司變動、維持員工穩定等?訴求。這意味設若購並成功,造成優尼科虧損的條件不會消失,中海油短期內將形同背上沈重的包袱。
那?,此案的利益又何在呢?目前全球油價飆漲,雪佛龍出價一六七億美元,它的計算基礎是把中長期油價設定在三十美元,而中海油的出價基準則把油價每桶設定在四十美元。由於目前國際油價已進入結構型求過於供、並由需求推動的高油價時代,優尼科擁有大約十八億桶探明儲量,而且超過七成都在東南亞和中亞,只有百分之廿一在北美。這種地緣特性和油價趨勢,才是中海油會出高價的原因。
不過,中海油競標優尼科,或許有長期的利益,但目前美國的「中國威脅論」?,有一個部分即是視中國?未來的「油源競爭者」。中國自二零零零年起,隨著經濟成長而帶動的石油消費日增,平均每年原油進口成長都在百分之三十三左右,儘管目前中國每人年消費石油平均才一點七桶,遠低於日韓每人二十七桶,以及美國的四十五桶,但因中國人口基數大,帶動的成長可觀。在過去三年?,全球油價的上漲因素?,中國的比例即占四分之一。至於美國本身,由於用油揮霍,它的進口原油在七十年代只占油消費的三分之一,現已增至百分之五十六,在這種情況下,它在全球展開石油戰略,意圖掌控主要油源,遂成了首要目標。
中海油最近投資加拿大的油沙開採、投資印尼、委內瑞拉的石油探勘、擴大與俄國和中亞石油合作,都顯示其佈局之深遠。雖然中國用油和石油進口遠遠不及美國,但美國視中國?「油源競爭者」,則屬不爭的事實。
這也是中海油購後才一出價,離得標還十萬八千里的此刻,兩位加州共和黨?議員朋傅與杭特就祭出了「國家安全」這個大帽子,要求阻止這項交易的原因。這只是第一波,可以想像到,接下來的阻力還會繼續增多。最近兩起中國公司對外購並案?,海爾購並案的難度比起中海油案,已少了許多。中國企業想要透過購並或入股方式進入國際主流,受到排擠和被用陰謀論的眼光看待,現在只是開始,更難的路還在前面等著!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