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15, 2005

戰後,日在台大量發鈔 釀金融災難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2844082.shtml

戰後,日在台大量發鈔 釀金融災難

記者于國華/台北報導


六十年前的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的消息震動台灣;但在台灣上空,美軍飛機仍不時低空飛掠,日本軍警還在街頭武裝巡邏。被炸毀一半的總督府令人怵目驚心,但在台灣民眾心中,「光復」的複雜滋味開始萌生。

八月十五日之後幾個月,台灣的物價出現劇烈波動,造成社會不安,甚至釀成後來二二八事件的社會背景。昨天出版的曾健民新書「1945破曉時刻的台灣」,提出新的史料,解釋這段攸關社會安定至鉅的變化。

八月十五日之後,商人和戰敗的日軍將大量囤積的物資釋出,一時之間市場上商品堆積如山,雖然物資極度匱乏,但物價卻逆勢下滑。民眾在歡慶和平的同時,開始大量消費。但一場金融災難已經悄悄掩至。

日本總督府主計課長鹽田俊二在「我的終戰日記」九月九日的記述中,寫下他搭乘水上飛機、帶著大批日銀券飛抵淡水河口的經歷。日本政府在戰敗之後,仍有計畫地大量印製紙幣,送到台灣發給日本軍、官作為退職金。當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在台灣發行通貨總額只有十三億元,到了十月已經暴增到廿八億,多出的十五億,全部集中在日軍和日本官吏手中。

當時傳言,日人歸國,每人只能帶一千元,「暴富」的日本人開始瘋狂消費,市場上民生豐裕、物價下跌的假象一戳即破,接踵而來的是通貨膨脹和物價奔騰。

初達台灣的行政長官公署財政處,在十一月斷然回收貨幣,有效控制了通貨膨脹,但一連串錯誤的對策,卻讓米價在數個月內從一斤不到兩元飆漲到八元,並且有行無市,民眾苦不堪言。由於戰後農作和物資生產無法及時恢復,米價暴漲、通貨膨脹,終於在一年半之後釀成社會巨變。

「1945破曉時刻的台灣」一書也指出,台灣光復初期,在八月十五日至陳儀抵台接收之前,台灣處於無政府狀態;這時期的社會秩序維護,三民主義青年團(三青團)發揮重要力量。

九月一日,台籍將領李友邦派副手張士德來台籌組「三青團」台灣區團,結合了台灣民眾由殖民統治解放後的熱情和日據時期的社會運動力量,三青團在全島各地的組織發展快速,一直到十一月十四日停止活動,在這七十多天、一片混沌的權力真空中,三青團的運作,穩定了台灣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治安,並成為台灣政治史上一次短暫的自治。

【2005/08/15 聯合報】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