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朔】歐洲不買美國高姿態的帳
http://tw.news.yahoo.com/050304/79/1jyfp/1.html歐洲不買美國高姿態的帳
3頁之1
【南方朔】
美國總統布希四天的歐洲之行已告結束。他這次訪問主要是在彌補由於入侵伊拉克而造成的美歐裂痕,但這些裂痕是否因為這次訪問而真的彌補回來了吧?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美國總統布希四天的歐洲之行已告結束。他這次訪問主要是在彌補由於入侵伊拉克而造成的美歐裂痕,但這些裂痕是否因為這次訪問而真的彌補回來了吧?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其實,美歐關係因為入侵伊拉克而出現裂痕,這祇不過是問題的表面化而已。過去長期以來,由於歐盟持續整合,美國保守右翼的「疑歐派」遂告大盛。他們擔心整合後的歐洲,將成為能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強權,因而對歐盟的整合總是不斷潑冷水,而整合一旦出現困難,即欣喜於色,而在入侵伊拉克問題上,由於法德比等歐洲核心國家率先反對,美國保守右翼也由「疑歐」轉為「反歐」。布希政府挑撥分化歐洲為「老歐洲」與「新歐洲」,共和黨提名大會變成反法大會,布希陣營醜化柯瑞為法國利益代言人,而相對的,則是歐洲反美情緒也日增,二○○二年德國大選,德國社民同盟的施諾德總理,即以反對美國而獲勝。而為了制衡美國,歐盟也日益在國際社會上扮演起自主角色。歐洲與美國的漸行漸遠,乃是布希在他第二任時急欲彌補的課題。
訪歐之行未拉近美歐關係
不過,布希的訪歐之行,雖然說是「傾聽之旅」,但其實則祇不過是次高姿態的「質問之旅」。他為了緩和美歐緊張,在有些問題上做了調整。例如,直到最近,他和錢尼都還表示將支持以色列對伊朗發動攻擊,但在訪歐前,他突然改口說「不考慮軍事解決」,但就總體而言,他那種高姿態則仍繼續。這也是他在比京布魯塞爾及德國西部大城美因茲都招致群眾示威的原因。
總體而言,布希這次四天的訪歐,儘管美國媒體一廂情願的讚揚,但這些讚揚卻對美歐關係之所以漸行漸遠絲毫未加反省,而祇是稱讚布希紆尊降貴的訪問行動而已。但歐洲對布希的訪問,又如何反應呢?
首先就最重要的比京布魯塞爾訪問為例,布希一次與十一國元首晤談,每個歐洲元首針對一個指定的問題發言,每人祇有五分鐘,而布希則有十五分鐘。而十一國元首的指定發言題目又分配得非常奇怪:英國首相布萊爾談中東,法國總統席哈克談歐洲整合,愛爾蘭總理艾亨談俄國問題,斯洛伐克總理德魯辛達則談最不符他身分的伊拉克問題。由於會談安排得太奇怪,義大利總理貝魯斯孔尼遂臨場岔開話題,要談美歐經濟,但迅被制止,由會議的安排,布希的訪問能聽到什麼,也就大可懷疑了。
名為「傾聽」實為「宣導」
因此,他此行名為「傾聽之旅」、「修補之旅」,但實質上則仍是「宣導之旅」。他在布魯塞爾發表了演說,以「推動全球民主」為主題。他的態度就和幫他打頭陣的國務卿賴斯相同,都強調民主帝國的手段價值。但對歐洲人而言,則反應冷淡,祇得到「禮儀上但非熱情的歡迎」。歐洲的民調裡,反對美國這種民主帝國價值觀的,法國最高,達到八成四,德國七成八,英國六成六。他的價值觀無法得到歐洲的共鳴與支持,已很清楚了。
布希此行之目的之一,是希望歐洲在伊拉克問題上分攤部分責任,在這一點上,歐洲祇做了非常有限的象徵性讓步。那就是美國為了自己士兵死亡漸增,今後將訓練伊拉克安全部隊接替,而主要的訓練官員需要一百六十人,美國自己出六十,其餘由各國分派,各國同意了此項責任分攤,但法德比則堅持,它的訓練官員絕對不到伊拉克境內訓練。
而除了訓練這部分,布希有微小的收穫外,在其他主要問題上,布希和各主要國家,如果不是各說各話,就是沒招致好的回應。
3頁之2
【南方朔】
美國總統布希四天的歐洲之行已告結束。他這次訪問主要是在彌補由於入侵伊拉克而造成的美歐裂痕,但這些裂痕是否因為這次訪問而真的彌補回來了吧?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伊朗問題雙方各說各話
就以伊朗問題為例,稍早前布希和錢尼都已公開表示過,將支持以色列對伊朗展開先制攻擊,但伊朗問題在法德英俄等國的運作下,伊朗已同意不發展核武,也不進行核燃料棒的提煉和離心純化,另外則是聯合國的原子能總署在做了核檢查後,也確證伊朗未發展核武,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當然已無法對伊朗入侵。這也是布希在出訪前和訪問中改口,宣稱將以外交為手段的原因。可是對布希的表態,歐洲並不表樂觀,認為這祇是權宜之計。歐洲的懷疑理由有二:
其一,歐洲希望美國也加入目前法德英俄與伊朗的對話體制,大家合力解決未來伊朗的問題,但布希對此卻假裝糊塗,不做回應。這顯示出美國仍拒絕國際多邊合作,以免自縛手腳。因而這顯示出美國在伊朗問題上隨時有翻臉的可能。
其二,目前伊拉克已完成國會選舉,親伊朗的什葉派聯盟大勝,而美國扶植的阿拉威勢力則大敗。目前阿拉威在美國支持下,仍想繼續執政,擔任總理。一旦這項安排破局,讓親伊朗的什葉派人物執政,則形同是美國替伊朗打了一場統一戰爭。美國當然不可能接受這樣的結果,屆時即有可能連伊朗一併征服。
因此,在伊朗問題上,布希此行,乃是典型的各說各話,而在背後所顯示的,仍是美國單邊主義的心態,拒絕與歐洲合作。
除了伊朗問題各說各話外,有關北約的問題,也同樣各說各話。有關北約問題,乃是一月份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德國總理施諾德授意德國國防部長史脫克所提出的問題。施諾德認為冷戰時代的北約組織業已成了過去,未來為了因應新的發展,已需要重建一個高層的「跨大西洋論壇」,讓美歐之間藉著對
話而形成共識。當時,也出席會議的美國國防部長倫斯斐立即反駁。德國首倡該議,主要目的在於建造一個國際多邊主義的架構,可以解決像伊拉克、伊朗、北韓之類北約不可能管制的問題,但這又和美國的單邊主義相牴觸。德國所提之議,經過一個月的醞釀,聲浪漸增,甚至連北約秘書長薛佛都有條件的呼應。此次布希和德國總理施諾德晤談時,施諾德再提此案,同時也提到布希政府片面撕毀規範全球溫室氣體的京都議定書問題,布希也都拒絕回應。由此已可看出美歐之間的「不可能對話關係」,已嚴重到何等程度。
美俄關係也進入冷淡期
而更戲劇化的,乃是布希和俄國總統普亭在斯洛伐克首府的會談了。
布希自去年十一月連任後,即強調民主干預的政策。不久前,賴斯也公開抨擊俄國的民主倒退。由於這段期間,美國在中亞及喬治亞共和國強化對俄國的軍事行動,而最近的烏克蘭親美派崛起,則是美國指使波蘭派人前往工作所致,因而去年十二月底,普亭遂公開質疑「美國是否要把俄國搞垮為止」。
因此,這次布希和普亭的一小時會談,以及三十五分鐘聯合記者會,都開得氣氛不佳,記者會前,普亭甚至一直寒著臉,這都顯示出美俄關係也到了一個新的冷淡期。俄國對美國的軍事及政治圍堵,已愈來愈警覺和不滿。
而除了上述問題可看出美歐與美俄關係的冷淡外,布希這次訪歐,另一重要問題,乃是歐盟已預定在今年六月,解除了持續了十五年的對中共之武器禁運。因而美國遂施展全力希望制止,美國並以「今後中國殺美國人將會殺得更容易」來煽起國民情緒,造成一種氣氛,俾向歐洲施壓。
因此,布希一到布魯塞爾,即強調歐盟的解除武器禁運,將使亞洲軍力失衡,要求歐盟停止解除禁運,然而就在布希表態後,法國總統席哈克卻宣布「歐盟將解除對這個重要國家的最後障礙」,而於此同時,則是正在北京訪問的歐盟貿易專員孟德爾遜也在北大商業暨經濟學院向學生演講,正式宣布即將解禁。這顯示出,由於歐美已漸行漸遠,美國對歐盟的施壓,其實祇招致更大的反效果。
3頁之3
【南方朔】
美國總統布希四天的歐洲之行已告結束。他這次訪問主要是在彌補由於入侵伊拉克而造成的美歐裂痕,但這些裂痕是否因為這次訪問而真的彌補回來了吧?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有關歐盟解除對中共的武器禁運而言,這乃是歐中共同利益思維所致。
法、德反美情緒最盛
在歐洲方面,推動此事最出力的,厥為法國與德國。近年來,法德兩國在經濟上備受美國的打壓和頤指氣使,其實早已反感日深,尤其是稍早前,沙烏地阿拉伯擬向法國採購一批總值四十億美元的戰機,但商業通信被美國軍情局截聽,中途施壓,奪走商機。事後法國舉國譁然,而美國則反駁稱法國人做生意也同樣不道德云云。美法關係的持續惡化,在入侵伊拉克問題上達到頂點。迄今美國已將入侵伊拉克的一切問題都推給了法國,如果沒有法國率先反對,則美國的全球霸業已成,怎麼可能搞到目前這麼焦頭爛額?
由於美法因為價值觀不同而貌合神離,這也加速了法國要成為「世界另類價值守護者」的自覺。不久前,美國五大參議員訪法,席哈克即明言,「法國既是美國的盟友,但同時也是競爭者」;去年年中席哈克訪問北京,也要求北京在亞洲扮演起美國制衡者的角色。在這樣的認知下,法國當然成了解除武器禁運的主要推手。
至於德國,在後冷戰的此刻,國際多邊主義已成了它的主要思維,在德國長期的民調裡,甚至俄國總統普亭的聲望都比布希為高。德國希望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希望以平等尊重的原則重建跨大西洋論壇,以制衡美國為所欲為的單邊主義。尤其是,中國大陸經濟持續發展,二○○四年歐中貿易已增加到第二排名,僅次於歐美貿易。歐中關係包括軍事關係的正常化,時間已到。歐中合作的基礎乃是國際多邊主義。
中國正加速與歐建立友好關係
至於北京,長期以來即深知美國的終極不可信,因而強化對歐關係,乃是它的既定策略,胡錦濤掌權之前即已多次赴歐訪問,他的第一次正式國政訪問也是歐洲。近年來,中國科技公司對外拓展,到美國動輒會被抹黑說是竊取機密,像聯想集團最近不就被美國調查嗎?北京參加歐盟的衛星計畫,顯示出雙方關係漸增。前年北京的<對歐政策文件>裡即已明言:「保持中歐高層軍事交往,逐步完善和發展戰略安全磋商機制,擴大軍隊專業團組交流,增加軍官培訓和防務研討交流,歐盟應早日解除對華軍售禁令,為拓寬中歐軍工軍技合作掃清障礙。」
歐洲不理美國的施壓威脅
因此,儘管美國威脅要以限制軍事科技輸往歐洲為報復手段,但歐洲對此其實並不太擔心,歐洲軍工科技並不遜於美國,歐洲少的祇是像美國那種全球軍事擴張的軍工產業而已。歐盟曾向美國要求,讓歐洲參與美日東亞對話機制,但因這威脅到美國單邊主義的利益,遂被美國拒絕。這也是歐盟最後決定不理會美國施壓的原因。根據英國外相庫克,歐盟貿易專員孟德爾遜的說法,今年六月在草擬一些限制文件後,禁運當可解除。
綜上所述,儘管美國媒體在那裡大張旗鼓地稱讚布希的歐洲之行,但此行究竟有無實效,卻大可懷疑。祇要美國不改變單邊主義的作風,歐洲與美國的漸行漸遠,其實已不可逆轉了。
而更值得注意的,乃是就在布希訪歐期間,美國極右派的機關刊物如《標準週刊》和《國家評論雜誌》,由於眼見布希之行並無實質收穫,歐洲也祇是虛應故事而已,因而好戰言論已告出籠,例如著名的極右評論家克里斯朵即主張美國連歐洲一併展開圍堵。由這些極右鷹派的推波助瀾,祇要歐洲拒絕唯美國之命是從,他們就永遠不會滿意。美歐關係又怎麼可能改善呢?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